1、小说《阿Q正传》中阿Q向往和追求革命的结局是()。 单选题 1分
2、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写作特色是()。 单选题 1分
3、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塑造潘先生的性格特征时着意突出的是()。 单选题 1分
4、叙写一个童养媳被人诱惑怀孕而差点被“沉潭”或“发卖”的小说是()。 单选题 1分
5、小说《春蚕》中勤劳踏实、思想保守的老蚕农形象是()。 单选题 1分
6、小说《菉竹山房》里“我”和新婚妻子夜晚在竹山房中看到的两个“女鬼”是()。 单选题 1分
7、被批评家李健吾认为“最富有现代性”,采用全景视角描写北京某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作品是()。 单选题 1分
8、小说《断魂枪》中孙老者拜访沙子龙的目的是()。 单选题 1分
9、小说《小城三月》通过翠姨买绒绳鞋的曲折经历表现出她的性格特征是()。 单选题 1分
10、小说《金锁记》中长安与童世舫爱情破灭的原因主要是()。 单选题 1分
11、小说《荷花淀》的语言特色是()。 单选题 1分
12、小说《蜗牛在荆棘上》中塑造的边缘人与漂泊者的人物形象是()。 单选题 1分
13、小说《围城》中所叙留学生方鸿渐归国后的人生轨迹是()。 单选题 1分
14、冯至在其《十四行集》中通过杜甫形象的塑造倡导的是()。 单选题 1分
15、诗歌《力的前奏》中除“风暴前夕”之外还表现的意象是()。 单选题 1分
16、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用“术士炼丹”的意象所表达的意蕴是()。 单选题 1分
17、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点是()。 单选题 1分
18、诗歌《死水》中“一沟绝望的死水”象征的是()。 单选题 1分
19、诗歌《凤凰涅槃》中“群鸟”对凤凰“集香木自焚”所持的态度是()。 单选题 1分
20、散文诗《毒药》的抒情特征是()。 单选题 1分
21、诗歌《航》所呈现的“现实”与“想象”相互叠印和渗化的画面是()。 单选题 1分
22、诗句“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的出处是()。 单选题 1分
23、诗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时代是()。 单选题 1分
24、诗歌《山》中“山”的意象所蕴含的矛盾现象是()。 单选题 1分
25、散文《追悼志摩》认为徐志摩“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指的是()。 单选题 1分
26、散文《钓台的春昼》所记叙的“我”的游览经历是()。 单选题 1分
27、散文《吃瓜子》中细致描摹少爷小姐们吃瓜子的“巧技”的用意是()。 单选题 1分
28、根据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剧作品是()。 单选题 1分
29、下列各项,对戏剧《南归》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1分
30、戏剧《升官图》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是()。 单选题 1分
31、小说《小二黑结婚》表现的思想内容有()。 多选题 2分
32、诗歌《金黄的稻束》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有()。 多选题 2分
33、下列出自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描写中华民族艰难困境的诗句有()。 多选题 2分
34、戏剧《雷雨》中生身父母是周朴园和侍萍的人物有()。 多选题 2分
35、下列各项,对戏剧《风雪夜归人》中魏莲生这一人物形象表述正确的有()。 多选题 2分
36、简析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主题意蕴。 简答题 7分
37、简析戴望舒诗歌《雨巷》以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色。 简答题 7分
38、简析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描写的鲁迅形象。 简答题 7分
39、简析郭沫若戏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 简答题 7分
40、分析夏衍戏剧《上海屋檐下》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 简答题 12分
41、阅读散文《五四断想》,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 要求:(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五四断想》原文) 五四断想 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减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路程。”又把他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地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痛,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是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还要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 (选自《闻一多全集》第3卷,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8月版) 简答题 20分
0人学习
0人学习
6008人学习
6008人学习
6008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