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卡狮教育

卡狮教育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 无需基础轻松入学

  • 就业加薪全国保障

  • 学费超值无息分期

  • 名企标准系统教学

  • 行业专家精品小班

  • 高效学习贴心服务

  • 试卷信息
  • 试卷试题
  • 收益排行榜
  • 分享至:
历年真题

1、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单选题 3分

2、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3、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4、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重点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5、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词例句来讲解。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6、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目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 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学会设计活动方案。 3.学会大方礼貌、清楚明白地发出“邀请”。 4.写一篇自我介绍,并大方、清晰地向同学讲述。 5.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 对该活动目标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3分

7、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两个环节,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夫人悲泣地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泣不成声。一千多名听众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礼帽的特务不顾纠察队的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闻一多先生本来不准备讲话,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课前录制了模仿闻一多先生演讲的视频,下面我们一边播放视频,同学们一边在书上标记出你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遇到该鼓掌的地方我们还要鼓掌。 拓展环节: 教师在总结了本文的学习之后,选取了以下文本,进行了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评析“导入环节”的优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2)分析“拓展环节”中教师选择该文本的目的。 简答题 20分

8、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遇见 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次次的遇见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 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闺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掩不住那衰败的花,词人在其中踽踽独行,拈起一瓣花瓣,随口吟出这样一阕清丽托俗、感叹韶华易逝的词。她的愁,如无边细雨般,数不胜数吧。 ③后来,无意中读到李清照的生平,才知道这位绝世才女的一生竟是颠沛流离,青年时随夫被卷入党派纷争,中年时遭遇宋人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之后接连遭受丧父丧夫之痛。她将这些痛苦都化为了愁肠百转,蕴散在了词句之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她缱绻的深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她空有才华、一往深情却无处安放的慨叹,从此再没有一个琴瑟和鸣的如意郎君与她共赏一轮明月。那不是一个小家碧玉的愁肠百结,而是她生命苦难背后深切悲痛的真情流露。 ④打开宋词,你可能遇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遇到醉翁“白发戴花君莫笑,六ㄠ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沉郁,迎面撞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回首瞥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这些诗词长河中翻卷的浪花,姿态万千。千年已过,它们依然熠熠生辉,给我以生命的感悟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有了这种遇见,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恣意绽放,并且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生命的价值,哪怕你我只是生活中的泡沫却也坚强,却也绚烂。 ⑤再读《漱玉词》,爱恨情仇尽在其中,浅唱低吟犹在耳畔。遇见李清照,月满西楼。 问题: 1.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和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 简答题 20分

9、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诫子书》原文 诫子书① 诸葛亮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⑨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fu)〕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增长。⑩〔淫(yi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预习提示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 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思考探究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2.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积累拓展 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背诵全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从“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或“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诫子书》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简答题 65分

10、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单选题 3分

11、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12、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13、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重点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14、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词例句来讲解。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15、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目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 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学会设计活动方案。 3.学会大方礼貌、清楚明白地发出“邀请”。 4.写一篇自我介绍,并大方、清晰地向同学讲述。 5.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 对该活动目标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3分

16、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两个环节,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夫人悲泣地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泣不成声。一千多名听众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礼帽的特务不顾纠察队的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闻一多先生本来不准备讲话,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课前录制了模仿闻一多先生演讲的视频,下面我们一边播放视频,同学们一边在书上标记出你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遇到该鼓掌的地方我们还要鼓掌。 拓展环节: 教师在总结了本文的学习之后,选取了以下文本,进行了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评析“导入环节”的优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2)分析“拓展环节”中教师选择该文本的目的。 简答题 20分

17、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遇见 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次次的遇见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 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闺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掩不住那衰败的花,词人在其中踽踽独行,拈起一瓣花瓣,随口吟出这样一阕清丽托俗、感叹韶华易逝的词。她的愁,如无边细雨般,数不胜数吧。 ③后来,无意中读到李清照的生平,才知道这位绝世才女的一生竟是颠沛流离,青年时随夫被卷入党派纷争,中年时遭遇宋人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之后接连遭受丧父丧夫之痛。她将这些痛苦都化为了愁肠百转,蕴散在了词句之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她缱绻的深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她空有才华、一往深情却无处安放的慨叹,从此再没有一个琴瑟和鸣的如意郎君与她共赏一轮明月。那不是一个小家碧玉的愁肠百结,而是她生命苦难背后深切悲痛的真情流露。 ④打开宋词,你可能遇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遇到醉翁“白发戴花君莫笑,六ㄠ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沉郁,迎面撞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回首瞥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这些诗词长河中翻卷的浪花,姿态万千。千年已过,它们依然熠熠生辉,给我以生命的感悟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有了这种遇见,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恣意绽放,并且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生命的价值,哪怕你我只是生活中的泡沫却也坚强,却也绚烂。 ⑤再读《漱玉词》,爱恨情仇尽在其中,浅唱低吟犹在耳畔。遇见李清照,月满西楼。 问题: 1.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和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 简答题 20分

18、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诫子书》原文 诫子书① 诸葛亮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⑨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fu)〕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增长。⑩〔淫(yi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预习提示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 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思考探究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2.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积累拓展 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背诵全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从“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或“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诫子书》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简答题 65分

19、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单选题 3分

20、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21、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22、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重点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23、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词例句来讲解。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24、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目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 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学会设计活动方案。 3.学会大方礼貌、清楚明白地发出“邀请”。 4.写一篇自我介绍,并大方、清晰地向同学讲述。 5.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 对该活动目标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3分

25、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两个环节,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夫人悲泣地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泣不成声。一千多名听众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礼帽的特务不顾纠察队的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闻一多先生本来不准备讲话,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课前录制了模仿闻一多先生演讲的视频,下面我们一边播放视频,同学们一边在书上标记出你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遇到该鼓掌的地方我们还要鼓掌。 拓展环节: 教师在总结了本文的学习之后,选取了以下文本,进行了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评析“导入环节”的优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2)分析“拓展环节”中教师选择该文本的目的。 简答题 20分

26、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遇见 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次次的遇见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 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闺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掩不住那衰败的花,词人在其中踽踽独行,拈起一瓣花瓣,随口吟出这样一阕清丽托俗、感叹韶华易逝的词。她的愁,如无边细雨般,数不胜数吧。 ③后来,无意中读到李清照的生平,才知道这位绝世才女的一生竟是颠沛流离,青年时随夫被卷入党派纷争,中年时遭遇宋人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之后接连遭受丧父丧夫之痛。她将这些痛苦都化为了愁肠百转,蕴散在了词句之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她缱绻的深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她空有才华、一往深情却无处安放的慨叹,从此再没有一个琴瑟和鸣的如意郎君与她共赏一轮明月。那不是一个小家碧玉的愁肠百结,而是她生命苦难背后深切悲痛的真情流露。 ④打开宋词,你可能遇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遇到醉翁“白发戴花君莫笑,六ㄠ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沉郁,迎面撞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回首瞥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这些诗词长河中翻卷的浪花,姿态万千。千年已过,它们依然熠熠生辉,给我以生命的感悟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有了这种遇见,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恣意绽放,并且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生命的价值,哪怕你我只是生活中的泡沫却也坚强,却也绚烂。 ⑤再读《漱玉词》,爱恨情仇尽在其中,浅唱低吟犹在耳畔。遇见李清照,月满西楼。 问题: 1.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和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 简答题 20分

27、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诫子书》原文 诫子书① 诸葛亮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⑨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fu)〕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增长。⑩〔淫(yi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预习提示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 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思考探究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2.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积累拓展 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背诵全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从“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或“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诫子书》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简答题 65分

28、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单选题 3分

29、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30、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单选题 3分

31、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重点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32、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词例句来讲解。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单选题 3分

33、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目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 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学会设计活动方案。 3.学会大方礼貌、清楚明白地发出“邀请”。 4.写一篇自我介绍,并大方、清晰地向同学讲述。 5.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 对该活动目标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3分

34、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两个环节,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夫人悲泣地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泣不成声。一千多名听众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礼帽的特务不顾纠察队的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闻一多先生本来不准备讲话,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课前录制了模仿闻一多先生演讲的视频,下面我们一边播放视频,同学们一边在书上标记出你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遇到该鼓掌的地方我们还要鼓掌。 拓展环节: 教师在总结了本文的学习之后,选取了以下文本,进行了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评析“导入环节”的优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2)分析“拓展环节”中教师选择该文本的目的。 简答题 20分

35、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遇见 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次次的遇见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 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闺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掩不住那衰败的花,词人在其中踽踽独行,拈起一瓣花瓣,随口吟出这样一阕清丽托俗、感叹韶华易逝的词。她的愁,如无边细雨般,数不胜数吧。 ③后来,无意中读到李清照的生平,才知道这位绝世才女的一生竟是颠沛流离,青年时随夫被卷入党派纷争,中年时遭遇宋人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之后接连遭受丧父丧夫之痛。她将这些痛苦都化为了愁肠百转,蕴散在了词句之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她缱绻的深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她空有才华、一往深情却无处安放的慨叹,从此再没有一个琴瑟和鸣的如意郎君与她共赏一轮明月。那不是一个小家碧玉的愁肠百结,而是她生命苦难背后深切悲痛的真情流露。 ④打开宋词,你可能遇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遇到醉翁“白发戴花君莫笑,六ㄠ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沉郁,迎面撞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回首瞥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这些诗词长河中翻卷的浪花,姿态万千。千年已过,它们依然熠熠生辉,给我以生命的感悟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有了这种遇见,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恣意绽放,并且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生命的价值,哪怕你我只是生活中的泡沫却也坚强,却也绚烂。 ⑤再读《漱玉词》,爱恨情仇尽在其中,浅唱低吟犹在耳畔。遇见李清照,月满西楼。 问题: 1.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和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 简答题 20分

36、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诫子书》原文 诫子书① 诸葛亮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⑨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fu)〕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增长。⑩〔淫(yi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预习提示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 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思考探究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2.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积累拓展 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背诵全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从“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或“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诫子书》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简答题 65分

暂时没有数据

推荐试题

关注我们
卡狮教育

客服电话:0757-86669780

客服邮箱:jingyingchuanmei@126.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4-2025 卡狮教育 Inc. Powered by Fneducms V1.0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大学城信息大道力合科技园10栋501

粤ICP备20071399号

技术支持: 锋牛科技提供技术支持